第四百五十六章:从一开始就歪了的元朝 (第2/2页)
“你连个口子都不肯开,怎么让他们上进卖命啊。”
和珅笑着给乾隆斟茶。
“哎哟,万岁爷。”
“您学富五车,文识之大,车载斗量亦杓之不尽!”
“那元世祖怎么能跟您比啊!”
乾隆的茶杯放到嘴边,闻言轻瞥一下,淡淡道:
“和珅啊,话有点多了。”
……
【同时,元朝汉臣对科举也极为抵触】
【“记诵章句、训诂、注疏之学也,圣经一言,而训释百言、千万言,愈博而愈不知其要,劳苦终身而心无所得,何功之有”】
【忽必烈也认为“科举虚诞,朕所不取”】
【而出于对务实的考虑,忽必烈对于官员的选拔,就主要靠推举和荫叙了。】
【所谓推举,就是将“吏”推选为“官”】
【荫叙就是指老子当官儿子也可以当,但是要降五级。】
【“诸职官子孙荫叙,正一品子,正五品叙……”】
【吏的地位虽低,却很重要,真正做事的往往都是吏,要说对国情民瘼诸方面的了解,十个官也未必及得上一个吏。】
【可这推举制度名为“制度”,却没有“机制”。】
【一个胥吏要成为官员,能否被推举,没有固定的选拔模式,是否能力出众没有统一标准。】
【这就出现了一种情况。】
【“领导说你行你就行,不行也行。领导说你不行就不行,行也不行”】
【通过人情关系、贿赂请托等手段获取推举就大行其道。】
【从而,整个元朝从一开始就定下了破烂的根基】
……
大元。
忽必烈越听越不对劲。
你这是骂我,还是骂我啊!
怎么到我这就成了一无是处了!
朕称帝以后,下诏严禁军队放养马匹糟践农田,同时要求地方官吏加强农桑建设。
还在之前发行纸钞的基础上,正式在全国全面发行“中统元宝交钞”,让百姓休养生息使得经济恢复。
这些你是只字不提啊!
“仲晦,难道宋朝科举之士不疲于仕途竞奔,而无治国之实吗?”
“一个个满腹经纶又如何?”
“就连范文正公都无统筹全局、治国平天下之能!”
“这科举有什么好存在的必要!”
忽必烈带着几分怨气。
宋朝是科举不错。
有用吗?
你是打过辽国了,还是打过西夏了?
是打过金国了,还是打过我大元了!
治国也没见你们治明白啊!
年年变法,越变越烂。
而一旁的刘秉忠早就惊呆了。
不说那自掘坟墓的四等人观念。
“陛下,自春秋封邦建国,贵族与天子同治天下。”
刘秉忠收拾心情,开始劝阻忽必烈。
“东汉、魏晋南北朝时,天下实行察举制。”
“而察举制是皇帝只有任命权,举荐人才则是世族的权力。”
“唐朝开始兴科举,将选任官员的权力完全收归皇帝。”
“但当时世族尚未完全衰落,唐朝的科举并未完全实现太宗皇帝“天下英雄入吾彀中”的设想。”
“世族仍能很大程度地把持官僚体系。”
“经黄巢之乱与五代十国,直到宋朝,世族彻底衰落,宋朝皇帝才真正用科举做到选官任官皆出自皇帝。”
“科举的好处在于,它能将皇权拢于皇帝手中。”
刘秉忠点出科举本质。
忽必烈也收拾好愤愤不平之心。
“但是仲晦,汉人实在太多了,亲疏有别啊。”
刘秉忠抿了抿嘴,他瞥一眼天幕,最终狠下心道:
“陛下,皇权的逻辑往往并不看亲疏。”
“而看对皇帝本身权力的稳固和扩张是否有利。”
“陛下难道忘了如何真正得到汗位的吗?”
忽必烈微微一愣,随后脸色变换不停。
刘秉忠觉得应该再次加点分量。
“陛下难道觉得,此等国制,能让文天祥甘心辅佐陛下吗?”
忽必烈受到会心一击!
“陛下莫不是不以高祖皇帝为念?”
暴击!
“陛下,元承汉嗣,能绝汉人乎?”
绝杀!
“我得仲晦,如得萧何啊!”
……
【内政上牵制冲突,军事上也开始受挫。】
【公元1281年,已经灭亡南宋的元朝,准备第二次出兵,向日本复仇。】